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,让三秦大地生态面貌发生巨大变化,森林覆盖率不仅由退耕前的30.92%,提高到目前的41.42%,退耕农户还充分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带来的诸多实惠。为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,我省2008年起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,每年投入2亿多元,大力扶持后续产业发展,实现了国家要被子,农民要票子的退耕目的。
日前,记者从紫阳县城出发,驱车60余公里山路来到海拔1000余米,有着中国厚朴第一村之称的双桥镇六河村。退耕还林后,这个村子把木本药材厚朴做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强力推进。
副镇长王忠军介绍,全村共425户,家家都种有厚朴,面积超过了3.5万亩,户均82亩。他给记者算账道,每亩厚朴年产80公斤,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10元计算,每亩年收入800元,户均厚朴年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。目前全镇厚朴面积已经突破8万亩,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6000万元。
47岁的四组村民符代芳,是村上有名的女能人。2003年除了在自家100亩退耕地栽上厚朴外,当年就流转了400亩,随着近两年的不断流转,现已累计投资600万元发展厚朴园3000亩,并办起了林下养鸡场。
刚种下时这些厚朴才80厘米,现在已经长到4米多高了。站在自己的厚朴园里,看着当初的幼苗变成片片林子,符代芳非常欣慰。她说:这些厚朴不仅让我们的村庄变得更漂亮,还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力军。
今年我的厚朴加工厂就可建好,投产后村民随时都能卖厚朴皮,还能继续带动周边厚朴规模发展。巩固退耕成果,后续产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。
根据后续产业发展总体思路、建设原则以及各地实际,我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以发展特色经济林、生物质能源林、培植业原料林、特色养殖业、特色种植业以及森林绿色食品等六大类后续产业为主,并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基地建设来辐射带动整个产业基地建设。在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中,我省进一步扩大栽培规模,实施品种改良,优化产品结构,开展林副产品深加工,提高附加值,重点建设红枣、花椒、柿子、核桃、板栗、茶叶、蚕桑、中药材等八大名特优经济林示范基地。紫阳县蒿坪镇改革村一组村民马维明,2008年起把自家的1亩多耕地退耕后,还流转了本村村民的10余亩地全部栽上了茶叶。站在自家茶园里,马维明说,一亩茶园年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,一年下来自己纯收入4万多元。
要是搁到过去,靠种水稻和油菜,1亩地一年最多收入千八元,根本没有盈余。除草、施肥、修剪、采摘,每项管理工作都需要雇人,一遇忙季,被流转了土地的群众就会被请到茶园帮忙,一天少说也在80元以上,采摘高峰期时一天要雇过百人呢。马维明说,退耕还茶后,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,他指着村民的一栋栋小楼房说,过去这里大多都是土坯房,3年时间村民们通过种茶,纷纷翻新或新建起了坐坐小洋楼。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园565亩,其中退耕还茶152亩,茶叶初制厂2个,年产茶12吨,产值240万元。
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及其带动作用能否得到发挥,是退耕农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。为此,我省大胆创新,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建立起龙头企业+农民合作组织+农户、公司+基地+农户等多种利益共享,风险分担的经营机制。并加大后续产业科技攻关力度,建立健全各级林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,推行林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,开发绿色、无公害、有机林产品,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
地处秦头楚尾的白河县,自启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,坚持科学规划,规模经营,板块推进,形成了工商资本进入林业产业开发模式、返乡能人回乡发展林业模式、村组干部带头发展林业产业等模式,通过抓点示范、大户带动,有力推进了林业产业发展。同时,县委、县政府按照后续产业发展规划,捆绑项目和资金,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林业发展基金,专门用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发展木瓜14万亩,蚕桑10万亩,核桃3.4万亩,板栗7.2万亩。
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43.2%上升到现在的58.36%,退耕户人均增收2888元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1998年退耕前的980元增至目前的5007元。为了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、还得上、保得住、不反弹,我省还建立了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,加强后续产业重点区信息网络建设,及时准确地传递国内外后续产业产品市场信息。进一步培育适应后续产业区域化、专业化、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,为农民提供技术、信息、购销等服务。
同时,我省还不断加强配套设施体系建设,将后续产业示范基地防火、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纳入当地森林管护组织体系,保障了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。自2008年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以来,我省已完成国家安排建设的特色经济林、生物质能源林、培植业原料林等后续产业项目新建及改造面积200余万亩,总投资13亿多元,共完成后续产业项目130余个,预计项目将给退耕农户增加收入近万元。
(本报记者王永锋)。
本文来源:狗万·ManBetX-www.mianyou88.com